“妈妈,XXX踢我!”“妈妈,老师打我!” 听到孩子这么说时,你是不是心疼、愤怒,恨不得立刻就找上门去大发雷霆,追究到底?
赶到幼儿园,老师却矢口否认,说这些事情从没发生过。你会不会更加怒火中烧,大怒道:“一定是你们的错!我的孩子是不会撒谎的!”
一、案例
别着急,先来看几个案例。
有个小女孩儿跟妈妈说:“我被小朋友踢了一脚”。妈妈亲眼目睹,小朋友只是踢了他垒的积木。
有个小男孩额头肿了个包,妈妈问是不是老师打的,小男孩点头。结果爸爸回来后说,额头是路过灌木丛时蚊子叮的。
有个爸爸接女儿回家,女儿说:“XXX这几天总欺负我,不和我玩,还拿拳头打我。”爸爸去跟老师反映,结果老师说:“XXX半个月没来了,回南方老家了。”
二、说谎是幼儿的正常现象
很多父母都先入为主,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单纯的,不会说谎的。他还是个孩子嘛,怎么会说谎?说谎的一定是你们。
事实上,说谎是幼儿期的一种常见现象。Chandler通过“藏与找”的游戏方式发现:30%的2岁儿童、60%的3岁儿童、55%的4岁儿童都有撒谎行为。
我国学者王先达根据儿童说谎的目的将儿童的谎言分为想象性谎言、虚荣性谎言、创造性谎言和逃避性谎言。
想象性谎言,主要是因为幼儿年龄小,认知水平低,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区别。
虚荣性谎言,是儿童为了获得赞美、关注等撒谎,包括夸张和虚构两种类型。
创造性谎言,是儿童根据所见所闻,编入自己的虚幻世界,是发散思维的体现。
逃避性谎言,是儿童为了逃避责任、任务而说的谎言,是一种自我防御性行为。
除去认知不足或表述不清导致的“谎言”,幼儿和成人其实心思差不了太多,只是说谎的水平不如成人罢了。我表弟4、5岁的时候常常对我说谎,说一次我拆穿一次。我对他说:“你说谎也不说得高明一点,你这谎言都是我们小时候玩剩下的。”
三、正视孩子的说谎行为
孩子说谎并不是个什么稀奇事情,没必要为了维护孩子,一味否认。某种程度上,说谎是有积极意义的。德国教育学家施鲁克教授说:“孩子第一次有意义的说假话是他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进步,孩子说谎标志他有了想象力、开创性的行为,并与周围环境打交道。”
当然,面对孩子说谎的行为,还是要积极引导,避免他将来走入歧途。如果幼儿尝到说谎所带来的好处,就会再次产生说谎的念头。所以,当发现孩子第一次说谎时,一定要慎重看待。首先,要深入探究孩子说谎背后的原因。
四、主观与客观原因
幼儿有意说谎可能同时存在主观和客观原因。
主观上,要分清楚孩子是认知能力不足、表述能力不足、想象力创造力过剩,还是为了虚荣,为了逃避责任。
如果是认知能力不足,就要帮孩子澄清认知误区,让他分清楚想象与现实的区别,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;如果是表述能力不足,就要给他厘清各种概念和表述的不同;如果是创造性的虚拟,就要告诉他,这很好,但是要在表述中明确这是一种虚拟,避免别人误解。
如果是为了虚荣,就要看一下,孩子的虚荣背后隐藏了哪些真实的诉求。比如孩子说:我妈妈也给我买了玩具飞机。潜意识里,或许是也想要一个。可以适当满足孩子合理的诉求,但要杜绝孩子过于奢侈的欲望,让他明白攀比和虚荣没有太大意义。
如果是为了逃避,就要告诉他诚实和担当的可贵,鼓励他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和逃避心理,战而胜之。在孩子坦诚自己的错误时,家长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脾气,对他的诚实表示赞可。
客观上,要探究是什么影响了孩子说谎。比如,是不是自己时常在孩子面前,使用一些“权宜之计”?自己为了省一些麻烦而撒的小谎,都是在告诉孩子,这么做是可以的。
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孩子,说:“别哭了,回家给你杀猪吃肉。”曾子知道后,就要杀猪。妻子拦着他:“我是跟孩子说着玩的”。曾子说:“小孩子是不懂事的,是要依赖父母学习的,并听从父母的教诲。现在你欺骗他,是在教他学会欺骗。母亲欺骗儿子,儿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,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办法。”最终还是杀了猪给孩子吃。
或者说,是家长的言语诱导了孩子撒谎。比如问孩子,是不是老师打了你?小孩子可能顺势点头。正确的发问方式是:“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?”让孩子自己来进行表述。
要正视孩子撒谎这一问题,看到孩子思维认知的进步,引导孩子健康正确的发展。当然,也不能动辄就怀疑自己的孩子撒谎,一味听信他人言论。遇事冷静沉着,调查分析,多与幼儿园老师沟通,不轻易做出判断。这样的行事风格,也会正向引导孩子,成为一个这样的人。